
人体穴位图
人体穴位图 穴位图 人体穴位 穴位按摩 人体穴位图解大全 穴位位置图
人体穴位-劳宫穴
劳宫穴(láo ɡōnɡ) 心包经
别名:五里穴,鬼路穴,掌中穴
劳宫穴 取穴方法:
劳宫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心,当第2、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,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。
劳宫穴 穴位解析:
1)劳宫。劳,劳作也。宫,宫殿也。该穴名意指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。本穴物质为中冲穴传来的高温干燥之气,行至本穴后,此高温之气传热于脾土使脾土中的水湿亦随之气化,穴内的地部脾土未受其气血之生反而付出其湿,如人之劳作付出一般,故名。
2)五里。五里,指穴内气血场的履盖范围如五里之广也,无它意。
3)鬼路。鬼,与天相对,指地部。路,道路也。鬼路名意指穴内气血来自于地部。本穴物质主要为脾土中所含水湿的气化之气,气血物质是来自地部,故名鬼路。
4)掌中。掌中名意一指本穴位于手掌,二指穴内气血来自掌中。理同劳宫名解。
5)心包经荥。荥,极小的水流也。本穴的气血变化不光是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,天部的水湿之气亦同时散热冷降,冷降之液形成极小的水流,故为心包经荥穴。
6)本穴属火。属火,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。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,此气性干燥,随中冲穴传来的热燥之气直上天之天部,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,故其属火。
附注:心包经荥穴。
劳宫穴意义: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。
气血特征:气血物质为高热水气,较干燥。
运行规律:吸热胀散并上行于天部。
功能作用:散热燥湿。转自www.chaxunjiao.com https://www.chaxunjiao.com/
2)五里。五里,指穴内气血场的履盖范围如五里之广也,无它意。
3)鬼路。鬼,与天相对,指地部。路,道路也。鬼路名意指穴内气血来自于地部。本穴物质主要为脾土中所含水湿的气化之气,气血物质是来自地部,故名鬼路。
4)掌中。掌中名意一指本穴位于手掌,二指穴内气血来自掌中。理同劳宫名解。
5)心包经荥。荥,极小的水流也。本穴的气血变化不光是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,天部的水湿之气亦同时散热冷降,冷降之液形成极小的水流,故为心包经荥穴。
6)本穴属火。属火,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。本穴气血的主要变化是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,此气性干燥,随中冲穴传来的热燥之气直上天之天部,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,故其属火。
附注:心包经荥穴。
劳宫穴意义:心包经的高热之气在此带动脾土中的水湿气化为气。
气血特征:气血物质为高热水气,较干燥。
运行规律:吸热胀散并上行于天部。
功能作用:散热燥湿。转自www.chaxunjiao.com https://www.chaxunjiao.com/
劳宫穴 主治疾病:
中风昏迷,中暑,心痛,癫狂,痫症,口疮,口臭,鹅掌风。
〖人体穴位配伍〗配后溪穴治三消、黄疸;配涌泉穴治五般痫。
〖治法〗寒则补之,热则泻之。
〖生理解剖〗在第二、三掌骨间,下为掌腱膜,第二蚓状肌及指浅、深屈肌腱,深层为拇指内收肌横头的起端,有骨间肌;有指掌侧总动脉;布有正中神经的第二指掌侧总神经。转自www.chaxunjiao.com https://www.chaxunjiao.com/
〖人体穴位配伍〗配后溪穴治三消、黄疸;配涌泉穴治五般痫。
〖治法〗寒则补之,热则泻之。
〖生理解剖〗在第二、三掌骨间,下为掌腱膜,第二蚓状肌及指浅、深屈肌腱,深层为拇指内收肌横头的起端,有骨间肌;有指掌侧总动脉;布有正中神经的第二指掌侧总神经。转自www.chaxunjiao.com https://www.chaxunjiao.com/
劳宫穴 取穴图

劳宫穴 穴位图

网友正在查询的穴位: 犊鼻穴, 厉兑穴, 足三里穴, 隐白穴, 上巨虚穴, 大都穴, 条口穴, 太白穴, 下巨虚穴, 公孙穴, 丰隆穴, 商丘穴, 三阴交穴, 腹哀穴, 水泉穴, 漏谷穴, 食窦穴, 照海穴, 地机穴, 天溪穴, 复溜穴, 阴陵泉穴, 胸乡穴, 交信穴, 血海穴, 周荣穴, 筑宾穴, 箕门穴, 大包穴, 阴谷穴, 冲门穴, 涌泉穴, 横骨穴, 府舍穴, 然谷穴, 大赫穴, 腹结穴, 太溪穴,
关于劳宫穴
劳宫穴 Láo gōng(PC8),经穴名。出《灵枢·本输》。别名五里、掌中、鬼路。属手厥阴心包经。荥(火)穴。在手掌心,当第2、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,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。一说在握拳屈指时无名指尖处(《太平圣惠方》)。布有正中神经的第二指掌侧总神经和指掌侧总动脉。主治昏迷,晕厥,中暑,呕吐,心痛,癫狂,痫症,口舌生疮,口臭,鹅掌风等。直刺0.3-0.5寸。艾炷灸3壮;或艾条灸3-5分钟。在手掌心,当第2、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,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。直刺0.3-0.5寸。针刺时较痛,年老体弱者及孕妇慎用。
正在处理中,请稍候 ...X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万能查询网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
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